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吴晶晶、余晓洁)近年来,作为百姓“米袋子”“菜篮子”的耕地土壤正在承受越来越多的污染,以致一些地方农产品质量告急,“镉大米”“毒蔬菜”事件屡现报端。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17日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点位污染物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而这些地区正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专家分析认为,粮食重金属超标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本底值高。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基础含量高。二是我国有色金属传统的开采地区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开采历史,长期的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和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废渣排放造成了土壤污染,从而导致粮食重金属超标。三是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导致酸雨增加,土壤酸化,在酸性增强的条件下,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活性也随之增强,更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另外,有的地区种植的一些水稻品种,由于生物体的自然适应性,本身具有较高的镉的富集特性。
“耕地土壤污染暴露出我国工业污染的严峻形势以及农业生产领域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对耕地质量保护的严峻现实。”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长期以来,人们只向土地索取,而忽视了土壤的保护与修复。
耕地土壤污染事关农产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要保住“舌尖上的安全”,首先就要保证土壤安全。
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据悉,我国将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专家表示,土壤修复就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但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靠单一方法难以修复土壤污染,需要采用多种技术,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
同时,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努力遏制土壤污染的扩大趋势。
据了解,土壤环境保护法也已经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将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在坚守好18亿亩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更要守好质量底线,保护和建设好耕地质量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骆建华说。